Translate

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

2010兩廳院新人新視野專訪- 創作者陳雪甄

轉貼自 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youngstars/12353458


【專訪】複合變形體,甭想分割陳雪甄

  分享
FacebooPlurkYAHOO!



這個夏天,陳雪甄帶著上屆新人新視野的戲劇作品《黑白過》前進首爾藝穗節,人都還沒飛回來,各路消息便已風風火火地越洋回台。我看著那些裡頭充滿了「台灣『舞蹈家』陳雪甄」、「演出『舞劇』獲好評」等訛誤訊息的報導覺得好玩,與其怪罪記者們不用功,倒不如說是雪甄複合多元的背景,對許多人而言過於撲朔迷離。
我很喜歡一個流行於女同志圈的詞彙叫「不分」。「不分」指的是扮裝、行為、習癖難以被界定的女同志,我之所以著迷於這種「模糊類目」,是因為它兼容了多重的屬性,因而在意義上十分豐富。雪甄也有這種曖昧的氣質,我指的不是她的性向,而是她的表演背景與創作態度。


陳雪甄作為一種模糊類目
雪甄自小習舞,在金枝演社受過兩年的葛羅托斯基(Grotowski)訓練,後又赴倫敦攻讀單人表演,同時鑽研以賈克樂寇(Jacques Lecoq)系統為主的肢體劇場。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她的生科背景,幾乎所有關於雪甄的報導都免不了提到她那個扭轉命運的「魔幻時刻」,好比說:
升上研究所之後,對著實驗室慘白的小桌坐了三天,懷疑自己真的要繼續待在實驗室日復一日過著家人認可「正常的生活」嗎?於是毅然決然休學……(鳳凰網記者蔡小魚報導)


又譬如:
雪甄在成為現在這個陳雪甄之前,她是一個夢幻的公主…直到她順利考上了台大生物科技研究所,與實驗室裡的細菌日夜為伍時,她開始思考「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嗎?」於是放下別人羨慕的一切……(再拒劇團《美國夢工廠》演員專訪)


如今我們動動指頭google一下便可得知這些「……」的後頭是什麼(後來,她取得了英國Brunel University當代表演藝術碩士,後來,她連續三年入選新人新視野,後來,她成為炙手可熱的新生代創作型女優……),可當時決定褪去實驗袍的雪甄哪能曉得這麼多。如上那個無需用到100個字便可描繪完畢的「魔幻時刻」,其實是雪甄的一場人生豪賭。
我們很難斷定這場豪賭的輸贏(畢竟,誰也沒辦法去活一下另一個人生,然後感覺哪邊比較優),不過可以確知的是,雪甄肯定賭得起。外表纖纖的氣質女生如她,骨子裡其實「野」得很。


懸浮中的高形變性細胞,Wild Type。


在首屆新人新視野的宣傳文案裡,雪甄用上頭這串生科詞彙來描述自己。她說這是因為:「在創作方面我並不太自己去設限,我喜歡融合不同的東西,所以很像變形蟲。個性上其實我還蠻愛去接觸有的沒的,可以一個人去做很多事情、嘗試不同的東西,也不太害怕。」


我想雪甄之所以擁有沛然的創作能量,大概是源自於她對各種事物都充滿好奇。雪甄笑說:「人家叫我幹嘛我都會去」,於是她去了很多奇異的地方,見識過許多光怪陸離的事情,譬如直銷會場(哇,那講師真是偉大的表演藝術家!)、譬如濟公廟(哇,那個被附身的阿姨在蘇菲旋轉!),「表演其實跟生活完全連在一起,很好玩,很多東西都可以用表演來看。」


除了獨立創作,雪甄也頻繁地與風格各異的劇團、舞團合作(她其實覺得當代劇場應該無需有戲劇、舞蹈的分野);她樂意接商業的案子,也很有興趣從事很嚴肅、很實驗的創作;她可以做經濟實惠的單人表演,也想搞場面浩繁的「太陽馬戲團」;她的作品既可以很個人,又可以很社會;甚至在表演的當下,她也追求著某種「既投入又分裂」的雙元性:「扮演一個角色,你必須要百分之百投入其中,但你同時還要有一顆眼睛在外面,知道你現在做得怎麼樣。」


「不分」讓迥異的元素揉合在一塊,拒斥分類,因而打開了另翼的空間。不喜歡自我重複的雪甄,要在今年度的新人新視野推出她的災難首部曲《廢墟》。災難系列是雪甄「用創作參與社會」的自我許諾,在首部曲中,她將與以灰階為基調的光影對戲,化身震災後深埋在灰土石屑裡的女孩,帶我們回看常日生活裡的小確幸。



【陳雪甄檔案】
台大園藝系生物科技組,英國Brunel University當代表演藝術碩士,主修單人表演。
於英國John Wright school接受Jacques Lecoq系統肢體劇場訓練。新生代創作型女優,集編導演舞於一身。唯一連續三年獲選新人新視野創作者,去年以《黑白過》獲選優秀作品,並受邀至首爾藝穗節演出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